雲世代農業數位轉型專案平台
直播課程

人工智慧如何在非洲改變農業用水 實現農業永續成長

人工智慧如何在非洲改變農業用水 實現農業永續成長

  在非洲,農業被視為當地人民的經濟與民生生計的重要支柱,在這其中,水資源管理為一重大關鍵挑戰,非洲雖然擁有豐富的水資源,但卻時常面臨水資源短缺與分配不均的雙重挑戰,這對農業發展造成了重大障礙,限制了農業永續實踐的潛力,而氣候變遷引發的不確定性和水資源分配不均更使困難加遽。然而,現在或許可透過人工智慧驅動與數據優化方法,根據地理位置及用水需求精準分配水資源,徹底改變非洲大陸水資源管理問題方式。

人工智慧擁有以下幾大優勢:

  • 精準的農業數據收集:透過物聯網的IoT設備、感測器與衛星成像在農田及天空中大量收集即時數據,並提供最佳種植時間及灌溉需求建議,使農民可全面了解農田即時概況。
  • 天氣預測分析:透過機器演算分析歷史天氣數據,整合各種感測器與氣象站資訊來源,預測未來天氣動態數據,以即時監控與預設分析幫助農民有效管理灌溉計畫。
  • 智慧驅動和節水: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和土壤濕度感測預判,以連續測量的方式感測不同深度土壤的水分含量,並透過機器演算解釋數據,精準了解作物即時的用水需求,提高用水效率的同時,也減緩過量用水對環境的影響。

  人工智慧水資源管理目前已有部分國家投入實際應用,在馬利,針對水稻和玉米等作物,實施人工智慧驅動的滴灌系統,精確控制輸送於每個植物的水量,提高資源使用效率;在奈及利亞,透過將人工智慧與作物管理的應用程式結合,該程式根據土壤狀況、天氣預報和歷史數據提供個人化建議,藉此使作物產量平均提高了20%;另外,在布吉納法索,藉由人工智慧準確預測雨量、提高最佳灌溉計畫建議,農民除了藉此提高作物產量,用水量也顯著減少30%。

  上述案例強調了人工智慧在非洲,從精準灌溉到預測分析,不僅提高作物產量,還促進了資源永續和節約應用實踐,在確保糧食安全方面發揮關鍵作用。

  然而,人工智慧亦有道德問題、個人資料隱私、演算法偏見、農民負擔能力、數位設備運用能力不足等幾大隱憂。需要技術開發人員、政府組織、非政府組織與地方農民共同跨域合作,並藉由技術中心建立、新創企業參與,同時增強基礎設施建設、人員能力培訓及政府政策支持,多方面推動人工智慧的運用,讓農民不論土地面積大小,都可使用先進的人工智慧工具即時指導,抵禦氣候變遷和資源稀缺的問題,使非洲大陸的農業景觀產生永續且正面的成長。

文章來源
<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>